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文化旅游 >> 文化時評

豆腐里打洞,8792米賀蘭山隧道如何煉成“中國奇跡”

2025-08-30 17:20 來源:中國甘肅網

  8月16日,我國首條穿越賀蘭山的鐵路隧道——包銀高鐵銀巴支線賀蘭山隧道順利實現(xiàn)全隧道貫通。(人民網8月16日電)

  中國隧道施工技術的再升級——“極限地質”里跑出“最強大腦”。賀蘭山隧道最大埋深230米,相當于76層樓高,要下穿6條斷層破碎帶、明長城遺址,還要穿越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單日最大涌水量高達4500立方米,突水、坍塌風險極高,被專家稱為“在豆腐中打洞”。面對世界級難題,建設團隊沒有沿用傳統(tǒng)“鉆爆法”,而是升級為“機械開挖+C6鉆機作業(yè)+動態(tài)監(jiān)測”的低擾動組合技術,把地表沉降控制在0.1毫米以內,實現(xiàn)了對明長城的“零震動”穿越。與此同時,產學研聯(lián)合攻關團隊首創(chuàng)了保溫板工字形熱熔墊片連接、預彎仰拱鋼筋等新工法,并首次在深埋隧道中應用“智能分窗系統(tǒng)”“超前地質預報+管棚加固+多層支護”組合工藝,讓掘進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5%,一舉填補了我國在“寬大斷層破碎帶深埋隧道”技術體系中的空白。

  “基建狂魔”實至名歸——賀蘭山下刷新“中國標準”。在騰格里沙漠邊緣,建設者用三大智能環(huán)保系統(tǒng)讓施工廢水100%循環(huán)利用,累計節(jié)水54萬噸;用“微擾動”爆破把振動控制在每秒0.5厘米以下;用54公里100%綠化的施工便道、48530平方米恢復植被,在荒漠戈壁里筑起89.6萬平方米的綠色走廊。為了56棵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沙冬青,團隊首創(chuàng)“植物銀行”模式,移栽、育種、回植形成生態(tài)閉環(huán);為了明長城的“一磚一瓦”,他們布設24小時監(jiān)測點,建立三級文物保護培訓體系,讓現(xiàn)代工程與千年遺址“溫柔對話”。當環(huán)保、文保、效率、安全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中國基建依舊給出了滿分答卷。這不是簡單的“狂”,而是更高維度的“穩(wěn)、準、綠、智”,是讓世界抄作業(yè)的“中國標準”。

  鐵路人的艱苦奮斗——把“不可能”寫進每一米掘進。8792米的隧道,三年零四個月的工期,1000多名建設者把家安在了戈壁。最后100米攻堅期,隧道內溫度逼近40℃,濕度高達90%,掌子面像巨大的桑拿房。為了6米/天的極限掘進,黨員突擊隊兩班倒、人歇機不歇;工程、地質、安質、設備、后勤五條戰(zhàn)線同步“在線”,用“實時采集—智能分析—動態(tài)調整”的閉環(huán)管理把風險壓到最低。有人把孩子滿月照片貼在操作室,有人把婚期一推再推;有人在斷層涌水最兇猛的夜里跳進齊腰深的水里搬沙袋,也有人把父親病危的消息藏在心里直到貫通那一刻。正是這些“普通英雄”,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奉獻”的鐵路精神,一寸寸打進賀蘭山堅硬的巖層里,讓每一米平順的軌道都在替山河記住他們的名字。

  賀蘭山隧道的貫通,是中國技術升級的一塊里程碑,是中國基建再出發(fā)的號角,更是中國鐵路人寫給未來的一封信:“山河已無阻隔,我們仍在路上。”(王斌)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本網原創(chuàng)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