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文化旅游 >> 旅游活動

這個灰不溜秋的陶缸為何能占據(jù)國博C位

2025-08-21 10:5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這個灰不溜秋的陶缸為何能占據(jù)國博C位

  我們知道,大部分中國畫主要以紙和絹為載體進行創(chuàng)作。那么,在這兩種材料出現(xiàn)之前,有沒有繪畫呢?

  不僅有,而且還極其豐富。智慧的中國古人在巖石上繪畫,被稱為巖畫;在墻壁上繪畫稱為壁畫;在漆器上繪畫稱為漆畫;在磚、石上刻畫就有了畫像磚、畫像石;陶、瓷上的畫則被稱為陶畫、瓷畫。

  《鸛魚石斧圖》就是我國早期繪畫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因為它被繪制在一件紅褐色的陶器上,所以是一幅陶畫。它誕生的年代距今大約6000年—5000年,當時的人類社會處于考古學家所說的新石器時期。這件陶器目前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遠古時期”陳列區(qū)中央的展柜中。很多人可能會奇怪,這個灰不溜秋的陶缸為何能占據(jù)國家博物館的C位呢?

  葬具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

  1978年11月,在河南省臨汝縣紙坊公社閻莊,這件陶器被當時的文化干事李建安發(fā)現(xiàn),其上繪制著鸛鳥、魚、石斧,有黑、白、紅等色彩;隨后考古專家趕往現(xiàn)場,又陸續(xù)出土陶器19件。

  此件彩陶缸用夾砂紅陶制成,高47厘米,口部直徑為32.7厘米,底足直徑19.5厘米。這個尺寸的陶器放在五六千年前,屬于罕見的大型器物。整個大缸造型上寬下窄,線條流暢,從審美角度而言,是一件非常出色的藝術品;而它外壁上的繪畫,又極大提升了其藝術價值。

  《鸛魚石斧圖》的構圖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邊畫了一只鸛鳥,口中叼著一條魚;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石斧,并裝有將其固定的木柄,而斧柄下端繪有交叉成網(wǎng)狀的線條,應是纏繞在斧柄上的麻布。

  了解完這幅畫的主要內容,有人可能覺得內容畫得如此簡單,似乎沒什么了不起,甚至還顯得很粗糙。不過,這幅畫的歷史年代距今有五六千年,那時候的文明和國家形態(tài)還沒有成熟,中華文明史上的炎黃時代還沒有到來。

  放在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技術條件考量,能夠產(chǎn)生這樣一幅完整的繪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畫中的鸛、魚、石斧,還能幫助我們復原和理解那個時代的圖景。

  當時人們的日常用品幾乎都是用陶器制成,這件大缸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紀錄:目前發(fā)現(xiàn)的體積最大的史前時期的陶器。

  跟其他眾多日用器物不同,這件陶缸是一種葬具。換句話說,描繪這幅畫是為安葬死者服務的。這種缸或甕,用以盛放逝者的身體,所以被稱為“甕棺”。而使用這種喪葬儀式被稱為“甕棺葬”。

  關于這種喪葬方式,先秦時期的《禮記》就有記載。不過,早期的“瓦棺葬”主要用于埋葬夭折的嬰幼兒,成人還是多用土葬方式。

  這種下葬方式,多用于二次葬,也就是將尸骨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埋葬。第一次埋葬后,待尸體腐爛,再將尸骨挖出、清洗后,重新裝入陶器,然后選擇新的墓地下葬。這種葬俗在石器時代普遍存在。

  在眾多的甕棺裝飾圖案中,《鸛魚石斧圖》無論尺寸還是工藝精湛程度,都屬于佼佼者。在當時的物質和技術條件下,能享用如此精美葬具的人,絕非一般人。所以,大部分學者都能形成共識:使用此大缸下葬之人,一定是某個部落首領,或其他地位重要的人。

  鸛鳥、魚與斧頭有什么聯(lián)系

  那么,古人為什么要描繪這樣的內容?畫中的“鳥”為何被辨別為“鸛鳥”?

  首先,我們看鳥。

  畫中關于鳥的形象,描繪得比較簡單、洗練,并不像現(xiàn)代的科學繪畫那樣精確,所以我們很難一下子看出它到底是哪種鳥。主流觀點一般認為它是“鸛”。“鸛”在中國古人生活中很重要,也被稱為“鸛雀”,唐詩《登鸛雀樓》里的“鸛雀”就是它。在生物分類中,“鸛”是一個科,其身形跟鶴、鷺接近,主要棲息于湖泊、沼澤以及河流附近。我國的鸛主要有黑鸛和白鸛。正因為此,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圖中的鳥是白鷺或白鶴。

  其次,再看魚。

  魚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器物、紋飾中很常見。這里被鳥銜在口中的魚,是什么用意呢?

  有人認為,魚象征陰陽關系,就像太極之中的陰陽魚,聯(lián)系到這件陶缸的葬具功能,此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魚的繁殖能力強,在這里很可能用來象征女性配偶,寓意強大的繁育能力。因為在農(nóng)耕社會,傳宗接代極其重要。

  但是,這里的魚并不是單獨出現(xiàn),而是跟水鳥組合成“鳥銜魚”。水鳥吃魚,這是自然界常見的現(xiàn)象,那這種圖案,在中國古代意味著什么呢?

  歷代出土文物資料告訴我們,魚和鳥的組合圖案具有清晰的發(fā)展脈絡,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這種組合頻繁地出現(xiàn)在各種出土器物和墓葬中。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瓶上繪有一幅《水鳥啄魚圖》,跟《鸛魚石斧圖》一樣,都處于新石器時代。到了秦漢時期,魚鳥組合的圖案大量出現(xiàn)在銅器、瓦當、畫像石、畫像磚、陶器、玉器中。湖南長沙出土的戰(zhàn)國《人物御龍圖》中,就有一條游動的魚。由此專家們推測,《鸛魚石斧圖》中的魚鳥圖案,很可能就是古人用來表達期望死者輪回轉世愿望的。

  說完鳥和魚,我們再看圖中的第三個元素——斧。

  右側石斧所占畫面,大致與左側“鳥魚”組合所占面積相同。一把木柄的石斧豎立著,上面刻有“X”形符號,斧柄還纏繞了布片或繩子。五六千年前,石斧是當時常見的生產(chǎn)工具。但這把斧頭很特別,它造型考究,做工精細,而且繪制有“X”標記。專家據(jù)此推斷,斧頭以及此陶缸的主人地位非同一般。

  這樣的斧頭,在當時并不是一般的勞動工具,而是象征權力和地位的器物。發(fā)展到后來,在石斧的基礎上,又有玉斧、銅斧,以及形制更為復雜、裝飾性更強的“鉞”,鉞也是斧的一種。

  鸛鳥、魚與斧頭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

  北京大學考古學家嚴文明、蘇州大學美術考古學者張朋川認為,白鸛和魚是兩個不同氏族的圖騰,白鸛代表下葬首領所在部落的圖騰,而敵對部落則以魚為圖騰——鸛鳥口中銜魚,代表鸛部落征服了魚部落。

  后來,勝利部落首領去世后,部落為他打造了這件陶缸,作為二次葬的“甕棺”,并在上面描繪了象征功績的“鳥銜魚”。

  對照畫面,這一推論似乎可以得到證明:鸛的眼睛炯炯有神,雙腳孔武有力,顯然處于強勢地位;而鸛嘴里的魚,豎起身子,渾身無力,從眼睛描繪來看,已經(jīng)奄奄一息,盡顯絕望,正所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見證“丹青”的歷史起源

  業(yè)內講述中國繪畫的起源時,這幅《鸛魚石斧圖》常常會被放在卷首。那么,這幅圖放在繪畫史乃至美術史中,到底有什么獨特價值呢?

  首先是它的史料價值。此圖的載體是一件擁有五六千年歷史的文物,它的出現(xiàn)印證了文獻記載中“黃帝時期有繪畫”是可信的。這些出土的彩陶繪畫告訴我們,在那個時候,繪畫藝術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由于保存條件、時間久遠等原因,當時的很多繪畫沒能保存至今,《鸛魚石斧圖》可能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新石器時期大部分彩陶繪畫的特征——這些繪畫的存在,都是依附于器物的形狀。換句話說,它們畫成什么形狀,要為器物載體服務。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為了裝飾。而且,那些繪畫的主體部分是各種幾何圖案,其中的動物、植物等形象極為抽象。

  首先,《鸛魚石斧圖》在形式上就跟前邊那些圖案區(qū)別開來——整幅畫的構圖跟陶缸的形狀互不影響,鳥、魚、斧的形象不像裝飾圖案那樣,還要考慮器物本身的條件。而且這幅畫的尺幅很大,高度達到了37厘米,脫離了器物形狀的限制,充分利用陶缸的表面展開大尺幅的描繪,這是繪畫創(chuàng)作邁向更高階段的體現(xiàn)。

  其次,跟裝飾類的圖案不一樣,這幅畫充滿了動態(tài)感,有了故事情節(jié)。同時期類似的繪畫還有《狩獵圖》《雙鳥戲龜圖》等,但要論藝術性和代表性,《鸛魚石斧圖》是其中的佼佼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幅圖在繪畫史上就有了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標志著早期的中國繪畫由紋飾圖案向物象繪畫的發(fā)展。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本網(wǎng)原創(chuàng)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24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