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師范大學馮玉雷教授組織省上學術大家考察馬銜山玉文化活動,非常有意義,考察之旅及座談會上聆聽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受益良多。作為土生土長在玉石山腳下的基層文化工作者,能陪同考察,榮幸之至??疾烊藛T匯合至金龍廟處,馬銜山煙雨蒙蒙,仿若仙境一般;待到玉石山時,雨歇霧散,陽光微透,植被黃綠相間,將馬銜山的秋意,展露無遺,不斷變幻的景色為考察之旅憑添些許意趣。


基層實踐:文化長河中的一滴水
馬家窯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2015年升格為臨洮縣政府直屬副縣級事業(yè)單位,本人于2020年被任命為首任院長,先是師范畢業(yè)當教師,后轉到行政,先后在縣直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任過職,尤以擔任縣文廣局長7年之久。轉任院長后,從零開始,從基礎做起,八屆馬家窯文化節(jié),搭建起10多場次上百名國際國內學者對話的平臺;10多場次的公眾考古講座和專家訪談,搭建起了專家學者同公眾對話的橋梁。搜集整理馬家窯文化研究論著,編輯出版;配合社科院考古所發(fā)掘馬家窯遺址、寺洼遺址,向專家請教,由淺入深的了解認識馬家窯文化、寺洼文化、齊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進而認識臨洮這片厚重的文化熱土;陪同社科院考古所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家4上馬銜山之玉石山及王家溝等地,了解認識馬銜山玉的特質,知道了山料與子料的區(qū)別,認識了馬銜山玉為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的源頭貢獻。作為基層工作者雖然沒有厚實的學術理論支撐研究,但始終以“學術田野里的拾穗者”自勉,收集散落的文明碎片,只為等待各位專家用理論的金線將其串聯(lián)成珠。范鵬教授提出臨洮應該把馬家窯文化和馬銜山玉文化同頻推進品牌建設,使我們感受到新的使命與責任。


考察感悟:冰川與玉的千年密語
陳克恭教授解惑“冰磧巖”,揭示馬銜山地貌地質成因——第四紀冰川運動所致,讓我頓悟“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馬銜山泉眼為何千年不涸”的困惑,那是凍土融水的饋贈!也頓悟先民“擇水而居”之“水”不僅是河流,還有高山上的一眼眼“清泉”!玉石礦采集標本,一塊塊被采玉人鑿碎的斑駁巖石仿佛在訴說:這里曾是冰河世紀的信使,如今又成為文明起源的見證。行走在軍馬營的木棧道上,遠望鄉(xiāng)村炊煙,則讓我思考:文化遺產保護與鄉(xiāng)村振興如何同頻共振?

學術啟迪:從《方圓統(tǒng)一論》到馬家窯研究
僅是粗略拜讀陳教授著作,就很震撼,加上一路聆聽他的“方圓”理論,其以數(shù)理解讀中國哲學的方法,讓我打開了新的視窗。齊家文化玉器之方圓形制,是否蘊含著先民的哲思?馬家窯彩陶的絢麗紋飾,是否暗含先民對“方圓統(tǒng)一”的認知?馬家窯先民的精神譜系或許正需這種跨學科思維來破譯。尤使人感動的是高天佑、連振波兩位教授分別從隴南、安定奔赴考察之旅,追光而行的精神深受鼓舞。

這樣的文化考察之旅,是專家們用腳步丈量學術的典范,更是我們基層工作者向理論高峰登攀的階梯。我們將以此次玉石之路考察為鞭策,深學、篤學,并為考察之旅搞好服務,持續(xù)做好馬家窯文化的“守夜人”與“傳燈者”,讓被時光打磨的一個個陶器、一塊塊石頭,在學術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李家功,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院長)
- 2025-10-13陳克恭:方圓孿生乃天元
- 2025-10-12王承棟: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 2025-10-12呼雙鵬:穿越時空隧道的文化尋根之旅
- 2025-10-12董佩東:馬銜山——跨越5000年的對話






